引言
自从立体声在上世纪50年代变得流行起来,厂商们继续竞相打造终极的家庭听音体验。即便是早在1930年代,也已进行过环绕声的实验。1940年,沃尔特·迪斯尼为了让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完全沉浸于他的动画作品《幻想曲》(Fantasia)之中,采用了创新的“幻声”(Fantasound)环绕声技术。
尽管“幻声”与其他早期实验性环绕声技术在家庭环境中无法实现完全复制,但这并未阻挡音乐和电影业界的录音工程师们探寻的脚步,他们开发出的技术最终形成了今天在全世界的家庭影院中为大家带去欢乐的环绕声格式。
【注:幻声(Fantasound)是由沃尔特·迪斯尼工作室的工程师为了1940年的动画电影《幻想曲》(Fantasia)而开发的一套多扬声器立体声重放系统,《幻想曲》是首部采用了立体声的商业电影。幻声最终发展成为今天人们熟知的环绕声技术。】
单声道扩声
单声道扩声指的是一种单声道、单指向性的声音重放。录音中的所有元素都利用功放和扬声器的一个组合传递。无论站在房间中的何处,你会同样地(除了房间声学条件造成的不同)听到声音中的全部元素。对于人耳来说,人声、乐器、效果等等,所有这些声音元素都感觉源于该空间中的同一个点,就好似一切都通过一个 “漏斗”到达单个点一般。如果将两只扬声器连接到一台单声道功放,则会感觉声音源自于与两只扬声器等距的一个点,形成一个虚拟声道。
立体声扩声
立体声扩声是一种更为开放的声音重放类型。尽管并非百分百逼真,但是立体声让听众能体验到演出的正确声场。
立体声的处理方式
实现立体声的重点在于两个声道上的声音分割。录制的声音在进行混音时,有些元素被分到声场左侧的声道,其他则被分到右侧声道。
立体声的一个优势是让听者能够体验到交响乐团录音的正确声场,其中不同乐器的声音来自于舞台的不同位置,听感更加自然。不过,其中也可以包括单声道元素。将一支乐队的主唱声音混音到两个声道,使得歌手给人的感觉是在左右声道之间的虚拟中置声道上唱歌一般。
立体声的局限
对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消费者们来说,立体声是一大突破,但确实还存在局限。一些录音会产生一种“乒乓”效果,这是由于混音过于强调左右声道之间的差别,而在虚拟中置声道中没有足够混音元素造成的。并且,虽然声音更逼真了,但由于缺乏氛围声信息,如现场声学效果或其他元素,让立体声带有一种“边界效应”,即所有声音都是从前方而来,缺乏来自后墙的自然反射声或者其他声学效果元素。
四声道立体声
在上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出现了两种试图解决立体声局限的技术:离散四声道和四声道立体声。
离散四声道的问题
离散四声道的问题在于,需要四台相同的功放(或者两组立体声功放)来重放声音,而功放价格十分昂贵(当时那是电子管和晶体管设备的时代,而非现今的集成电路与芯片设备)。
并且,这种声音重放方式实际上只适用于广播应用(两个FM调频电台同步播送,每个电台播送节目的两个声道;显然你需要两个调谐器来接收所有信号),以及需要四声道的盘式录音机,这同样也很昂贵。
另外,黑胶唱片与唱片机无法胜任播放四声道离散录音。虽然一些有趣的音乐表演使用过这种技术进行同时联播(与电视台合作播放视频部分,广播播放音频部分),整套设备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还是太笨重了。
四声道立体声——更为现实的环绕声实现手段
四声道立体声格式,采用了比离散四声道更为现实且更为经济的环绕声重放方法;它是将四个声道的信息通过矩阵编码为两声道录音。实践的结果是氛围声或效果声可嵌入到两声道录音中,从而能够由普通唱机的唱针还原,并让声音信号传到带有四声道立体声解码器的接收机或功放。
本质上,四声道立体声是现今杜比环绕声的先驱(实际上,如果你拥有旧式的四声道立体声设备,可以发现它们能够解码大多数模拟杜比环绕声信号)。虽然四声道立体声曾许诺要将廉价的环绕声解决方案引入家庭环境,但由于需要购买新的功放和接收机、额外的扬声器,以及硬件和软件制造厂商在标准和节目内容上最终也未能达成一致,四声道立体声在抵达终点以前,就已耗尽燃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