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ob McCarthy 翻译:易科国际
我有一位朋友,他不是音响工程师,看完一场演出后告诉我,声音太响亮而且不够清晰。听起来很可信?当然。
那要是另一位朋友说,听起来像是音箱阵列的连续性被打破了。这种说法还是很可信?不?
我发现,似乎每个人都知道不连续的线阵列听起来的声音,因为这是音频界热议的话题。每次我调试系统或举行研讨会,总有人告诉我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因为一旦我这么做了,就会打破线阵列的连续性:“无论如何,绝对不能打破线阵列的连续性,因为它听起来就像……”帮帮我吧,听起来像什么?
聋测&盲测
您可以蒙住我的眼睛,领我在场地内转悠。我们可以试听粉红噪声或音乐,在场地内走动时,我将通过训练有素的耳朵告诉您声音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混响多了还是少了,声音是明亮还是沉闷的。我还可以告诉您特定的峰值和梳状滤波区域,甚至辨识出音响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过渡,以及回声的时间与能量。并非我是什么能人异士,任何耳朵灵敏的音响工程师都能做到这点。
或者,摘除眼罩,塞住我的耳朵,将我放在远处的一所房间里,让我坐在FFT分析仪前。随着测试话筒在房间内移动,我还是可以辨认出上述特征。再次申明,我不是能人异士——任何有点眼力劲的音响工程师都能做到这点,只要他们知道如何读取分析仪并清楚声音轨迹与所听效果之间关系。
确实,这是一种高级技能,但任何从事系统调试工作的人都应该具备。因为这些是音响系统在特定空间中客观的、可验证的和可听见的特征。两个地点之间存在6 dB的电平差,这不是理论,而是确实存在的事实,可以直接体验和测量出来。
非连续线阵列的声音
而我无法通过上述两种方法辨别出:是否违反了线阵列理论,并且打破了线阵列的连续性。如果线阵列不连续了,我们可以听到咔哒声吗?频率响应是否显示撕裂的痕迹?这些都是很抽象的问题,但是请告诉我,什么是判断的标志?为什么大家对打破线阵列的连续性避之犹不及?
有两种做法体现了人们“避免打破线阵列连续性”的策略。第一种是禁止在多单元组成的阵列中进行电平递变(level tapering)操作。因此,如果前区的电平比其它区域大6 dB(这是可以验证的事实,可以听出来和测量出来),有人就认为我们不应该通过电平递变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会打破线阵列的连续性(而这是一种理论概念,无法通过声学方式或测量表现出来)。
第二种是阵列的不同部分之间不能存在空间间隔。挑台是讨论的焦点。要覆盖高层挑台和低层挑台,我们是用一个阵列还是将阵列一分为二?答案是,选择能够实现最大一致性的方式(这是我们可以测量的)。认为阵列长度决定一切的绝对论者肯定会选择不分隔阵列,即便为了保持线阵列的完整性,一致性会受到影响也在所不惜。
现在让我们先讨论,线阵列的长度究竟有何功能。
首先,我们要了解:当传播的波长(λ)等于辐射的锥盆尺寸时,单只扬声器的波束宽接近90度。较低频的波束宽大于90度,而较高频的波束宽小于90度。随着频率增高,波束宽越来越窄,当波长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波瓣。
耦合线声源的指向性也与声源的尺寸密切相关:当传播的波长λ等于线声源的长度时,覆盖为72度。如,一个两米长的阵列,170 Hz的覆盖角度是72度。170 Hz以下的频率覆盖角度越宽,而170 Hz以上的频率覆盖角度则按比例变窄。
覆盖角度变得越来越窄时,受到频率/波长的限制,同样会出现波瓣。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由单元间隔产生的梳状干涉造成。
1λ = 72度的标准覆盖有几个重要的附加前提。这个等式假定声源为全指向性,因此,如果声源有指向性,覆盖角度将缩小。而且,线阵列的单元数量必须足够。
将1λ波长当成单元间360度的相位差。如果阵列由两个单元组成,声源将相距一个波长,将造成巨大的侧边波瓣(0度+360度)。同样长度的阵列如果包含三个单元,它们之间的间隔将为180度,应该引起我们的警示了。如果有五个单元,间隔将为90度,可以在混乱中产生有序的结果,抵消侧边辐射。
除此之外,阵列的单元数量对截止频率的影响并不大。一个三米长的线阵列,不管由8个、12个还是16个单元组成,截止频率都是113 Hz。1.35米、2.7米和5.4米长的线阵列对应的截止频率分别是250 Hz、125 Hz和63 Hz。
线阵列长度的主要特征
• 标准属性只适用于全指向性声源。
• 当线阵列长度=1λ时,标称覆盖为72度;当线阵列长度=2λ时,标称覆盖为36度,以此类推。
• 指向性单元将按比例减少标称覆盖。
• 线阵列必须是连续的(足够的密度保持耦合)。
1λ以上的频率,覆盖角度将按比例缩小。比如,线阵列长度或频率加倍时,覆盖角度变为36度。逐次加倍后,覆盖角度继续按比例缩小。1λ以下的频率,随着覆盖范围接近360度,同样的比例将不会继续保持。
我们很容易就会夸大线阵列长度以及覆盖角度的影响。1λ频率是一个实用的参考点,但是影响不会像没有对齐的分频器那么明显。72度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覆盖角度。1λ以下的频率,其覆盖角度是逐渐、而不是突然变宽的,所以如果增加了第16只箱体,将覆盖角度降至68度的时候,不要感到太失望。
线阵列长度只对阵列的低频产生决定性影响,如果长度不够的话,这些全指向性的单元在低频并没有指向性控制。随着频率增加以及单元的指向性增强,线阵列的长度扩展了非耦合/不明确的(近场)区域。这种扩展随着频率变化而变化,在高频处将逐渐变长。这导致在角度和距离上存在着很大的频谱变化。
很多人都认为,线阵列长度是一个只与耦合线声源(所有箱体为0度)有关的特征。其实,耦合点声源也有长度,只不过是曲线的形式。箱体之间存在几度倾斜,对全指向性单元而言,影响微不足道。所以,同等类别的线声源和点声源之间的差别,根本无需花费时间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Goldilocks方法总结线阵列长度的行为:太大,太小和“刚刚好”(假设72度是目标的覆盖角度)。当λ大于线阵列长度时,我们拥有的控制不够;当λ小于线阵列长度时,我们拥有过多的控制;当λ等于线阵列长度时,控制刚刚好(图1)。
图1:线阵列长度对耦合线声源的影响;线阵列长度为2.76米(125 Hz的一个波长)。圆圈按照显示频率(见左下图)的波长设置。请注意,圆圈交集的地方具有前区波瓣,圆圈分离的地方产生抵消。当线阵列长度等于波长时(上图),不管阵列包含多少个单元,覆盖角度都大约为70度。当波长为线阵列长度的一半时,覆盖角度也减半(中下图与右下图)。
电平递变
我们首先讨论电平递变。假设场地是一个竞技场,在垂直面上,顶部的投射距离最长,而底部的投射距离最短。那么,电平递变和打破线阵列连续性之间是数字关系吗?(即1或零?连续或不连续?)
如果16只一模一样的箱体直线排列,并且电平相同,可以肯定这个线阵列是连续的。要是其中一只箱体电平衰减了0.1 dB,那线阵列是整个不连续了,还是只是稍微弯曲了?如果您认为整个阵列都不连续了,我要告诉您一些坏消息:您从未听过连续的线阵列,因为制造公差(Manufacturing Tolerances)远没那么好。电平之差为1 dB,情况又如何?同样,16只箱体组成的线阵列,箱体间的电平差控制在1 dB之内,没人能做到。
让我们更进一步:将底部箱体衰减6 dB,相当于将它变为半个箱体。组合的最低频(指向性很低,波长很长,可以很好叠加)响应,衰减小于0.25 dB。在大环境中看,这个衰减并不是很吓人,对吧?
让我们继续深入,将3只箱体衰减6 dB。现在,最低频丢失1 dB。而高频将在这三只箱体指向的区域——如前几排坐席有较大的能量衰减。这是切实好处(多达6 dB的高频控制),付出的成本最小(总体低频能量只丢失1 dB)。那现在,线阵列的连续性被打破了吗?如果它不连续了,我怎么知道呢?是整个场地都不连续,还是只在某个区域?是所有的频率都不连续吗?
在10 kHz处,应该比较容易找到不连续的点,因为这个频率具备足够的指向性控制,如果我们的线阵列有问题,可以听见阵列两侧不连续的区域。您可以通过盲听或使用分析仪测试的方法找到它。您觉得自己能在100 Hz找到不连续的点?祝你好运了。这些大型波长活动起来可没那么灵敏。人们害怕破坏线阵列的连续性,并非担心甚高频受到影响。据我了解,他们对低频的担忧远甚于高频。
事实应用中,电平递变是比较平缓的,步进一般为1-3 dB,使得在空间中找到过渡区域比较困难。如果我们将底部5只箱体的递变设为3-3-3-6-6 dB,整体低频将丢失1 dB,而高频的指向性将得到较大提高。在16个单元组成的阵列中,如果底部8只箱体的递变为1-1-1-1-2-2-4-4 dB,整体低频的衰减也是1 dB。这只是其中两种方法,可帮助我们根据观众席的形状,调节弯曲/不连续阵列系统的响应。
这种递变操作可能导致一些潜在问题,但是也会带来额外的好处:除了场地前后方的高频电平更加一致之外,随着频率降低,这种一致性也将进一步提高(在较小的程度上)。我们在低频丢失的能量得到了抵消,因为波束中心向上移动,远离地面,可在场地的前后区之间实现更加均匀的分布。
增益递变的风险与好处
在耦合的音箱阵列中,补偿电平和均衡是比较明显的风险。如果斜率和电平过渡比较平缓,可以降低风险;而陡峭的斜率和突然过渡将增加风险。
如果单元有不同的均衡曲线,可能存在相位偏移,但是只要应用了合适的均衡处理,应该能把相位偏移降至最低。
对动态范围的影响值得详细讨论。不对称的均衡和电平递变将减少动态范围,并且可能造成动态转移(dynamic shifting),即系统的某些部分将先于其他部分到达限幅。
天下不会掉馅饼,这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是最大一致性、稳定性和动态余量的权衡与折中。可察觉的频率不稳定性以及空间频率响应是不可以接受的结果。简而言之,动态一致性是电平和空间一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平递变对动态范围的影响(图2)可用作参考点。在这一块,节目材料与用法密切相关。如果系统一直以最大值运行(如重金属音乐节),那么前/后区的电平一致性必须让步于最大动态范围和稳定性(电平递变和非对称均衡操作需尽量避免)。
相反,如果系统在受控状态下,以足够的动态余量运行(如音乐剧),那么非对称均衡和电平递变操作将是可行选择,使一致性达到最大。必须在场地中,基于风险与收益,经过评估后作出决定。
图2:八只音箱组合电平的对数/线性解码范例(不考虑相位),显示了1 dB的递变梯度,最后一栏显示了可能的最大叠加所产生的能量丢失。
我采取的是一种折中的方法,使用最少的非对称均衡和电平调节,减少但是不完全消除房间前部分的电平提升。如果阵列的绝大部分单元都能保持较低的不对称性,风险就相对较低。阵列底部的非对称性越大,越有可能产生好的结果,并且更不容易导致上方的主体单元发挥不稳定。
但是要知道,我的工作主要偏向应用层面,总是优先考虑一致性和保真度。而从事系统优化的工程师总是追求最大的稳定性和强劲的功率输出,相比之下,我有更多的空间接受非对称性。
事实上,音箱的频率会重叠,重叠的范围有大有小。一个常指向性音箱组成的阵列,较高频率的重叠保持不变;而在低频,随着频率降低,重叠范围变大。因此,非对称均衡处理的有效程度与频率密切相关,高频的副作用和风险最低。
由波束宽呈比例变化的音箱组成的阵列,频率的交叠范围也呈比例变化,也就是说,它随着波长变长而逐步、平稳变大。对整个阵列进行均衡处理时,可以将频谱切分为独立区(高频)和重叠区(低频)。可通过ABC的系统调试方法设置独立高频区的均衡和电平(将EQ分为A、B和C部分,其中两个相互参照一起调节,第三个单独调节以对整体效果进行补偿)。
而低频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调节,所有的均衡和电平设置都是匹配的(即对称的)。比起完全不对称的均衡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可能没办法产生那么一致的结果,但是可以消除非对称均衡处理固有的动态风险。
我们都追求在前后区实现一致的电平,但是很多人又担心破坏线阵列的连续性。通过倾斜角度不对称调整这些系统存在限制。阵列吊挂起来后,不会再降回地面,所以我们需要知道还有多少电平差。如果前区的声音太响亮,我选择破坏线阵列的连续性,调低底部几个箱体的电平,直至或除非我们知道已经接近打破动态平衡的那个点。如果您有更好的测量和验证方法,请不吝赐教。
理论世界
跟今天讨论主题有关的陈年趣事:30年前,当我们开始使用FFT分析仪调试音响系统时,很多工程师嘲笑我们。他们拒绝使用分析仪帮助作出决策,认为我们活在“理论世界”而他们活在“现实世界”中。
如今,有些工程师仍然想限制我们基于分析仪而进行的操作,但很明显:我们才是活在现实世界的人,而他们活在理论世界中。很有趣,是吧?